“叽咪叽咪,用爱发电”
在steam那么多画风各异的游戏中,《啃老族模拟器(NEET simulator)》有着绝对独一无二的气质。它太简陋了,简陋到每一个线条每一个设定都能轻易把玩家带回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那个FLISH游戏的黄金时代;它也太简单了,简单到一个不到两分钟的视频似乎就足以展现出这款游戏的大部分内容,简单到我异常自信地笃定这款游戏会像《Please, Dont Touch Anything》一样内藏玄机。所以感谢这款游戏,初次邂逅它便用豆腐块大小且无法更改的游戏界面和根本不存在的标题画面与配乐指出了我的经验主义错误,让我将那些自己之前在脑子里盘算出的好评生生咽下了一半。
在移动设备上也能轻松体验这款脑洞大作
另一半好评也在接下来几个小时的时间里被渐渐埋在了我的身体里,经过懊悔,不解和愤怒的发酵,成了我积压在胸口的愤懑和接下来通篇的冷嘲热讽。我实在看不出这东西除了符合游戏最广义的定义外,哪儿还有那怕一丁点游戏的样子,它既没法给人带来快乐,又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操作体验,玩家能做的只是面对一个个毫无美感的啃老族(的背影),为他准备游戏和动漫保证他不会因为过于无聊而死去,还要购买食物保证他不会饿死在电脑桌前。介于我们的啃老族打游戏必然要多周目拿白金奖杯,看动漫也式必要多周目成为剧情专家,玩家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看着这些啃老族逐渐下降的饱腹度,在他饿死前点点鼠标买上些垃圾食品,真是毫无游戏性可言。
海报和手办都是收集要素,只是这并没有增加多少可玩性。 当然玩家也可以命令啃老族利用手头的电脑进行一些其他工作,赚一些零用钱,暂时我还不知道啃老族会不会像打游戏那样熟能生巧地掌握更有效率的工作技巧,因为那飞速下降的欢乐度让每一份看似简单的工作对我们的啃老族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挑战,稍有不慎他们便真的会猝死电脑桌前。还好新的啃老族会完全继承前辈的游戏库手办柜和动漫收藏,并继续前辈未完成的事业,只是之前攒下来的钱会全部损失掉罢了。不过介于我们的啃老族自有生财之道,懂的如何靠打游戏和看动漫挣钱,用电脑接活儿挣零用钱的设定看来实在有些多此一举。我想这设定存在唯一的意义恐怕只是在我们的啃老族精通所有游戏和动漫后,强行延长游戏时间,满足强迫症收集狂玩家的特殊嗜好,若真是如此,我相信这个无聊的游戏一定能帮助所有强迫症玩家早日战胜病魔,前提是您不会因为自己用这样脑残的方式浪费时间而懊悔不已。
当然这东西远不只是一款无聊的小游戏 ,它让我最佩服的一点是仅仅几十兆的简陋内容就将作者恶毒的偏见表达的淋漓尽致。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无论是中文的"啃老族"还是英语中的"NEET",其概念都有了比从前丰富的多的外延,然而作者并不想充当语言学家给玩家做什么科普,他只是带着所谓"dont judge" 的原则,用最简单的笔触描绘了游戏动漫宅的经典形象:体态臃肿,不修边幅,足不出户,无法交流,靠最廉价的高热量食物生存,却舍得花大价钱购买毫无意义的"塑料玩具"。用这个带着恶意的偏见的形象诠释啃老族并不严谨,但显然,作者就是要把啃老族(NEET)的概念与这个极端的形象绑定在一起,让"啃老族都是肥胖邋遢的废宅"便成了看似理所应当的结论。可悲的是,像这样将啃老族与游戏动漫宅粗暴糅合所得到的简明结论,配合上文提及的那个啃老族略显猎奇形象正是那种普罗大众茶余饭后最容易消化的的信息,他们并不关心这结论是否严谨,只是希望这消息能够给无聊的生活带来片刻的欢乐(或是优越感),只是这样的潜移默化也在作者所谓的啃老族和大众面前开垦出一条又一条沟壑,当这些沟壑日积月累终成难以逾越的天堑后,不少事情也开始变得难以理解。
记得2017年,一个普通的女孩在街头采访中的口无遮拦惹恼了无数DNF玩家,一时间针对她的谩骂,骚扰和讨论引爆了几乎整个网络,不久后随着她本人的销声匿迹,游戏宅们自顾自地宣布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开团请穿西服"也成了当年红极一时的梗,只可惜快两年过去了,DNF玩家的形象似乎并没有因为这场单方面宣布的胜利而得到改观。如今这纷争早已没了热度,无论当年是无良媒体的恶意炒作还是女孩自己失言都已经不再重要,只是这姑娘着实可怜,不仅仅是因为当年那也骚扰切切实实地影响到了她的生活,更是因为她脱口而出的恐怕正是不了解游戏也不愿了解游戏的主流大众眼中习以为常的事实。
信息时代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方便了每个人的生活,也有意无意地将我们这样差不多的游戏宅们放逐到了无限大的网络孤岛上,看着岛上人头攒动,我们便以为自己是大多数,不时因为自己身边活跃着的相似的声音而欢欣鼓舞。但只要稍稍远眺,我们便能看到网络世界之外那个大陆的轮廓,在那儿一定活跃着更多的人,他们坚信着游戏与动漫的原罪,更是对所谓电子竞技游戏文化嗤之以鼻,否则为何明明"IGNB"荡漾在社交网络,我们却只能用最古朴的方式收听亚运会LOL的决赛?为何明明steam入驻中国多年已是既成事实,我们仍需为每一次302错误而惴惴不安?为何明明有了那么多鲜血淋漓的罪证堆砌在众人面前,篱笆庄内仍可以是杨教授们的法外之地!?……在那片孤岛与大陆间由傲慢和偏见汇聚而成浩瀚汪洋面前,无论WE和IG拿下多少个冠军都只是精卫填海似的努力,而回到这款游戏上,任何抖机灵试的跟风和自以为是的所谓自嘲都将为这偏见的大海添上一碗水。
节选自本作商店界面的评论
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这款游戏在中文游戏圈受到的关注远高于正常水平
在历史中,傲慢与偏见远不像简奥斯丁描绘的那样温情脉脉,它们擅长将人类的愚昧装点成合情合理的暴行,仿佛是刻在所有身上的该隐的印记,自巴别塔轰然倒塌的那一刻起便成了我们身上永恒的诅咒。它们鬼魅般潜伏在每个人身边,伺机蒙蔽我们的理智,看,就在刚才那两段文字中,愤怒成功激发了我半个游戏宅的傲慢,以至于我几乎忽略了一个事实:这游戏包含着75款游戏,39部动漫以及50种不同手办模型战旗棋子的经典形象,作者能够用最简单的线条极为精确地勾勒出所有这些宅文化要素的特点,意味着如果作者不是个力求严谨,不惜躬亲学习并精通所有类型宅文化的可敬黑子,那么这游戏很可能就只是来自游戏动漫宅群体带着恶搞精神的自嘲罢了。
手办可以直接入柜,模型和棋子需要组装和涂装,很真实。 寻找对应的流行文化要素也是游戏乐趣的一部分
我并不想为这游戏或是作者开脱,不同的游戏文化让我不可能理解这样自残式的"幽默",我们最不需要的也正是这样不断加深的刻板印象。只这种可能性让我冷静了下来,放开码字的键盘,重新审视这个东西,那个过于健硕的背影和间或响起的噼啪键盘声与现实世界的我形成了奇特的递归,我们在这游戏中所体验的不也正是现实世界所发生的吗?哪怕是我们最亲近的家人都很难通过同一块屏幕看到我们眼中所谓的精彩纷呈。被困在网络的孤岛恐怕并不只是被逼无奈,还因为我们自己并不愿意涉水撑筏选择离开,这个远离尘世的小岛能够提供生存所需的一切资源,还更有机会寻得一批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只是与那个主流文化的大陆隔绝越久,岛上的生活也就会愈发风雨飘摇。
去年春天,斯皮尔伯格老爷子在那部头号玩家里为我们带来了长达140分钟苦口婆心的教诲,告诉我们即使现实世界的可能永远不会比那个绿洲更酷炫,但每个人自己的生活不该逊色于任何一个由数据构成的镜花水月。当玩家在为彩蛋感动之余接受了这个观点,也就撑开了驶离孤岛的木筏,驶向主流价值观的大陆。在这片新大陆游戏和动漫仍愿意成为你最好的玩伴,只要你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或者至少获得经济独立,从根本上否定"啃老"两个字。不过即使如此,想消除主流文化对游戏和动漫的偏见仍任重而道远,只是过好自己的生活恐怕是我们目前唯一能着手,也是最值得着手的事情。
至于这款我不愿意推荐给任何人的游戏,就让它在steam上成为一个傲慢与偏见的纪念碑吧,警示我们不要因为怯懦和懒惰断送了那些我们所钟爱事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