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更多的数据咯
填写联系方式
温馨提示:
为保证评测信息的有效性,游戏机迷将会把与您相关的评测邀约消息,通过短信发送给您。
非大陆手机,请联系QQ:2929489314。
印象里我很少为“反乌托邦”主题的游戏写过什么东西,尽管我完全认同诸如《观察者》一类的小品是立意深刻的第九艺术佳作,《生化奇兵》系列更是艺术游戏的完美典范,但我始终还是觉得这种“反乌托邦”的主题作品多少都有些用力过猛的小问题——尽管这所谓的小问题是那个时代给留下的烙印,如今似乎已经成了这类作品的一大特点。
和大家的可能略有不同,“乌托邦主义”和“反乌托邦主义”并非诞生之日起便相爱相杀的一生之敌,实际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担负反“乌托邦”重任的并不是什么艺术名著,而是以莫尔、康帕内拉、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为代表的,“乌托邦主义”的先驱们不惜血本的实验:1824年这些坚信工业革命能保证一个乌托邦所有需求的思想家们(主要是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然后不可避免地迎来失败。这打击力可比文学艺术强了不知多少倍,以至于最虔诚的“乌托邦主义”信徒都不得不将寄希望于遥不可及的未来。直到在全球大萧条中,浴火重生的苏联凭借计划经济反而实现了经济腾飞,才让“乌托邦”改头换面后回到了大家的视野里,只是这一次它与背后崛起的红色巨人一同成为了众矢之的。
此时兴起并立刻走向辉煌的“反乌托邦”文学自然也就有了与苏联对抗的任务,于是几乎就是在针对崛起中的红色巨人,无论是扎米亚京《我们》还是安·兰德《又一个人》都极力渲染苏联未来那那行尸走肉般冷漠而恐怖的场景,就连乔治奥威尔这样以纪实文学见长的文学大师在描绘“红色乌托邦“时也难免会有些夸大其词。然而到了九十年代,红色巨人土崩瓦解,那些大师的真知灼见无一例外成了失败的预言,显得用力过猛也就在所难免,可惜了,新时代的读者们恐怕再难切身体会那个时代特有的恐怖了。还好,这并不是无法弥补的遗憾,上文提及的《生化奇兵》系列作品就用较好的代入感为我们展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丽新世界“,而我们今天的主角《假如我是人工智能(Big Brother Is Shaping You)》则向玩家们展现了我们这个时代反乌托邦作品该有的样子。
《假如我是人工智能》是”内购人生“的第二部,可能也是最为独特的一部作品,它没有什么故事主线,甚至谈不上有什么核心玩法,它只是一部特殊的AI技术应用说明书,用前两章简单为我们展现了目前AI算法的工作原理,并用之后章节中描绘的近未来场景里,表达了作者对AI被滥用可能产生的后果的深深担忧。就这样,两大部分构成了逻辑严谨的议论文,虽然篇幅有限,已经包含了一部优秀“反乌托邦”作品的所有要素,获得特别好评的口碑可谓实至名归。然而本作最吸引我的并不是这最能原汁原味的“反乌托邦”,而是作者在前两章对AI和我们目前的生活冷静到无奈的描述,它让我的思绪回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短暂的和平时光,彼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在未来的《西线无战事》扉页写下的那段质朴而充满力量的文字:
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
关于现在:循序渐进的AI技术指导
在我有限的认知里,和匮乏的想象中无论如何AI都不可能像世界大战那么有破坏力,但毫无疑问,AI早已悄无声息地来到了我们身边,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游戏的前两个章节,作者正是立足于此,从AI推送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为玩家们详细讲解了AI如何认识一个人,并为之后章节里乔治奥威尔式的黑暗预言买下了伏笔。
在一个简陋到有些过分的菜单界面开始游戏后,玩家便在略显唐突中接受了电脑的任命,成为了“瀑布新闻”的推荐算法AI。这是一项对玩家们来说无比轻松工作,玩家只需通过一个个用户的基本信息,新闻浏览,评论,点赞情况,判断出用户的兴趣点,为他推送最合适的新闻就大功告成了。于是在最简单的第一个场景中,玩家们扮演的AI用蔡小川伤感而又充满温情的童年经历成功打动了花季少女的放心,也理所应当地让瀑布新闻在同类APP中脱颖而出,成为少女浏览新闻的首选。至于蔡小川是何方神圣作者已经在左下角给出了一个嗯……至少不会影响玩家正常体验的解释,之后更多的网络流行语,应用新功能甚至是作者领域专业术语的解释都将出现在这个区域里,玩家对本界面任何任何新鲜词汇心有疑虑都可以在此点击查询,堪称xxx点读机的最低配版本。
就这样,在不断出现的提示的指引下,在帮助了几名用户发现自己一生所爱之后,当我以为自己完成了教程,终于可以享受游戏正式内容时,第一章的故事便戛然而止了,我不得不带着些许失落和疑惑,从主菜单重新进入游戏的第二章。
游戏第二章与第一章大相径庭,作为算法AI玩家的任务依然是收集数据,分析用户偏好,精确投送内容。只不过这次要推送的内容变成了更有针对性的各种广告,而用户行为也不再如第一章那样单纯,在后台消费记录的帮助下,我们看到了西服革履可能包裹着多龌龊的灵魂,而光鲜亮丽商人背后可能藏着多小心翼翼的拮据,在这带着点儿八卦的兴奋劲儿过去之后,一丝寒意便涌上心头,看来想用瞒天过海的方式对付靠AI是不太可能了。
同样的,在我踌躇满志,准备在正式游戏里挑战阿尔法狗时,第二章也以同样突然的方式结束了,于是我不得不接受一个不愉快的事实,这“教程”已经是游戏前两章的全部内容了。失望溢于言表,但也无需多言,毕竟这还不是游戏的全部内容,只是前两章的内容让我十分不解,作者只需稍加改动便能得到一款我国特色的《Paper,please》,作者显然对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不屑一顾,在他的坚持下,原本枯燥乏味的AI大科普反而成了本章节最大的亮点:作者结合两个章节迥然不同的人物,将有关AI枯燥乏味的知识按需分割成几百字的文字片段,让这些堪比安眠药的知识点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而就算玩家消化不了这些不软不硬的知识点,耐心地看完作者专业而冷静的讲解也会大有裨益,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封面上大而友善的“不要恐慌“:AI虽然已经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它绝对没有不少阴谋论所说的那样神乎其神,就算是老大哥,目前也还没有一双全视之眼。
游戏中关于AI技术的部分的专业性可能毋庸置疑——或者说,至少以我现在的能力是无法质疑的,但我对本作“游戏教程”中,推送给用户的标准答案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以优秀微商张大龙先生为例,经过对其后台消费记录简单分析后,我们可以轻松看出张大龙先生虽然浏览了点赞了大量的兼职赚钱的信息,但它背地里生活似乎不算拮据,尤其愿意在游戏里一掷千金,考虑到其购买奢侈品(可能不是真的)的消费记录,我更愿意相信游戏中的消费行为更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这种玩家对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的需求是远大于本题标准答案“游戏装备可以换钱”的。这样人物过于脸谱化的设计确实是很可能本作篇幅有限的必然结果,但享受过所有章节后我开始隐隐感到作者可能并不适合,或者根本无意讲一个出色的故事,这也为游戏第三章出现的问题埋下了伏笔。
关于未来:苦口婆心的AI滥用警告
《假如我是人工智能》第三章的故事发生在并不遥远的未来,在作者悲观的预测里,并不需要多如牛毛的摄像头,仅仅是用户所选择的日常用品就足以保证他一天内的大部分活动被AI所掌握,并由此获取所有AI需要了解的所有信息。可能正因如此,本章玩家几乎不需要以AI的身份进行任何操作,处了偶尔要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外,只需要点击鼠标让剧情继续发现就好。至此本作彻底变成了一款无趣的“文字但没什么可冒险的”游戏,若你对作者关于AI的长篇大论没有兴趣,那唯一的乐趣就只剩下故意选错调戏作者了,而作者本人也很大度地在错误选项里与玩家大开玩笑,至于它好不好玩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
本作的两个附加章节情况与前文大抵相同,其一用寻找要素的模式向我们科普APP各项功能和他们未来可能的发展,其二则是一部货真价实的视觉小说,但其互动性之弱与游戏第三章旗鼓相当。于是和前两章的情况相似,本作最枯燥的文物科普部分就又成了作者表现的重点,只是少了前两章聊胜于无的游戏体验,文字科普的说教色彩明显上了一个台阶,整个游戏过程中,我仿佛都能看到一名负责的人民教师循循善诱,苦心讲解着AI技术和如果它被滥用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此时那些游戏中那些过于无聊的问题似乎也就有了自己存在的理由,它们似乎与我初中老师在课堂上随时提出的小问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重新集中学生(玩家)的注意力的同时,也用这种小小的互动来确定大家是否听懂了自己的讲解。虽说我对作者苏格拉底”产婆术“那样聊问结合层层递进的地讲课风格很是佩服,但把一款游戏做成这样一部毫无游戏性可言的互动课堂是否有些欠妥呢?
然而就算本作游戏性满满,其表达方式仍有着不小的问题,与冷战期间那些经典的“反乌托邦”作品相似,本作第三章可谓是关于那个AI技术被滥用的未来最悲观的预言,一段悲惨的影像,几段生动的文字,甚至只是一个骇人听闻在那个环境下却又理所应当的概念都足以让玩家放松心态,调动情绪好好欣赏,唯独讲课这样言之凿凿的方式表达方式可能会让多数人不感到不适,要知道历史上任何重大变革之前总是会有此起彼伏地各种声音,这些发声者中不乏货真价实的先知,但现在看来大多数不过是危言耸听的”中二病人“罢了;但即使在这些所谓的”中二病人“中,仍有着当是首屈一指的技术专家,他们犯下这样的错误不过是对变化莫测的时代估计不足罢了。因此,尽管我承认作者在AI领域的专业性,但他对AI被滥用的担忧一定是正确的吗?现实世界里,未来的AI真的会如他所预言的那样无孔不入吗?
关于本作:历史十字路前的一种声音
从我的小调查和结合自己身边的情况看,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目前我们身边问题的严重性似乎大大超出了作者在游戏中的“危言耸听”,只是这问题的具体表现远不像作者表达的那样润物无声:以我自己为例,仅仅是好奇,手贱搜索了一下一线城市房屋翻新的价位便遭到了材料商和装修公司电话轮番轰炸电话;越来越多的人也“惊喜的”发现自己的购物软件仿佛学会了读心术,总是能准确地推荐自己之前和朋友聊天时提及的商品;而作为商场生死搏杀的必然结果,越来越多的APP疯狂地索取着与自己功能风马牛不相及的功能权限,甚至不乏索取失败就禁止用户使用的极端情况,对此我相信再岁月静好的青年也多少会心生怀疑。
面对此等乱象,就连《人民日报》都忍不住发文声讨”APP技术霸凌“,这不禁让我产生了比作者乐观得多的观点,各商家肆无忌惮相互倾轧的结果就是AI采集个人信息成了网上公开的秘密,游戏中作者以主角之一的身份尚未发出的呼吁也会轻松实现,只不过这实现的方式多少有点儿讽刺,看来屠龙勇士的搏命一击远不如魔龙饮鸩止渴来的得有效。
这个过于乐观论调的与作者“反乌托邦”式的杞人忧天没有任何区别,它们都只是历史走到十字路口后出现的一个声音,只是作者的观点比我的专业的多的多得多罢了。正如我们之前谈及的那样,在AI领域专业如作者恐怕也无法预测未来的精确走向,变幻莫测的未来很可能在我们面前七扭八拐一番后,就向着任何人始料未及的方向绝尘而去了。不过相信在那个我们无力描述的未来,那些有识之士若能发现这款游戏,一定会被作者的预言惊出一身冷汗,并庆幸历史在机缘巧合下没能走上那个人人自危的未来;而作者作为专业人士对AI算法与网络用户的精确描述更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它(这款游戏)只是简单地描绘了我们这代人的生活,尽管很多人厌恶AI算法,更多人对它一无所知,但我们的生活还是被它永远地改变了。
不过在那之前,我恐怕不会向周围的玩家推荐这样一部作品,这是一款立意远远大于游戏的作品,相信任何怀着玩游戏态度入手本作的玩家都不会如愿以偿。仅推荐给一直想读些关于人工智能的科普,但多次惨遭催眠的玩家。
QQ空间
微博
微信
游戏中文名是“假如我是人工智能”,有趣的是游戏英文译名取了个“Big Brother Is Shaping You”,熟悉奥威尔的《1984》的应该知道这是个梗——“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2013年棱镜计划被曝光,人们在惊诧于自己被美国政府监听的同时也抱有侥幸:NSA没有精力监视我这样的小人物。只靠人力当然没办法监视所有人,那么AI呢? 在《假如我是人工智能》中你将扮演AI,在完成AI工作的过程中,你将了解到AI如何做到这件事。
这是一个典型的独立小制作,具有着新奇的画风,与奇妙的创意,同时也存在着游戏内容不多,游戏可玩性并不大的问题。
本作总体上是就如游戏名称——假如我是a人工智能,是把玩家放到某个ai的视角,然后从ai针对用户的隐私不断窥探,进而针对性地施加影响。最终就是探讨了一个ai与隐私的问题——AI在监控着你,引导着你,你自以为是自己自由意志所作出的选择其实是AI潜移默化操控着你做出的选择。
+奇妙的创意,新奇的表现形式
+完整的体验,引人好奇的内容,以及与游戏挺搭配的画风
+-暂未开放、可以预期的制作者将会推出的自定义编辑关卡内容
+-内容有限,游戏很短
-比较难以把握的“解谜”,选择答案的过程基本很难对得上制作者思路……
-个人体验来看,一二章内容以及附加章节都不算多么有趣,反而第三章的类AVG剧情比较有意思
游戏目前来看,游戏包含三个主要章节和两个附加章节(其中一个附加章节还没实装)。按作者发布的计划,还有一个基于游戏模式的编辑器推出。
章节一二中,玩家扮演人工智能,利用虚已知的信息,归纳出用户的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引导用户的兴趣。在章节三中,则时间到达了近未来,AI如同特工秘密监控世界,引导世界,着重还如同avg作品一样讲了一个貌似主角的人物日常生活……当然故事很短,基本属于意犹未尽的那种。
在推出的附加章节中则是展示了一个近未来时代的社交应用。
AI监控世界是否可以成为未来现实?毫无隐私的美好世界、媒体包装的自由主义是否是新型的威权主义?
人类的自由意志在无所不知的AI面前是否还存在空间?
或者延伸一下:
——数学与逻辑是否能够统治并构造自洽世界?纯粹的机械唯物主义是否可以主宰/诠释世界?
人类常常是乌合之众,这一点毋庸置疑。人类,包括我们,常常容易忽略科技增长的速度,很多时候这是可怕的,信息时代让知识充分涌流,然而过于巨大的信息洪流又往往让我们错过很多关键的信息——人类的能力是如此有限,很多时候,个人是渺小得可怕得存在。
早在多年之前,宽客就已经诞生——用数学模型来观测自由的市场、博弈的人智,以此来获得财富。一个又一个号称永远盈利的金融模型破产,似乎标志着市场仍旧是不可测的,然而事实上宽客们从来没有退出舞台——以超级计算机主宰的高频交易,以各类模型组成的对冲基金,金融衍生品,毫无疑问地,超越人类思考速度的纯粹数学模型在击溃人力,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们很可能成为真正的“超人”。
反对机械唯物主义者普遍认为拉普拉斯妖无法存在,同样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也是其巨大缺陷,然而如果超级AI能够引导人智呢?自由意志、主观能动存在的空间被无限压缩呢?
超级AI或许无法成为拉普拉斯妖,但是只要它能够使得自由意志存在的空间足够小,建立足够稳定的社会模型进行运转,那么它成为一个“伪拉普拉斯妖”又并非虚妄……
正如作者自己所讲,这是一个很一般的作品,很多时候可能当作一个喜加一略过也不是啥问题,一个相当明显的完成度很一般的独立作品。但就选材以及其饱含的寓意,这部游戏又有着相当吸引人的特质。
总地来说,并没有太多可说的可玩性,但是游戏内容却是直指向富有深度的题材,让作品在立意上深远。
QQ空间
微博
微信
哈喽大家好,我是枪尾,非常感谢大家点击观看我这篇评测,有问题意见希望大大多多指教,以下部分内容可能会涉及剧透。
2013年棱镜计划被曝光,人们在惊诧于自己被美国政府监听的同时也抱有侥幸:NSA没有精力监视我这样的小人物。只靠人力当然没办法监视所有人,那么AI呢? 在《假如我是人工智能》中你将扮演AI,在完成AI工作的过程中,你将了解到AI如何做到这件事。
这个游戏是一部文字叙事类游戏,通过文字告诉你程序后台AI在你玩手机的时候,它在干什么,它在为你做那些事?如果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扮演AI,你会选择正义还是罪恶?
我个人感觉《假如我是人工智能》这是一个通过文字叙事类的选择性游戏,游戏目前一共分为三章以及一篇附加章节,在游玩上,大部分是在阅读文字,部分地方需要做选择判断对错。
第一章内容主要是通过用户浏览的记录,分析用户爱好,定向推广内容,赚取平台流量。
第二章也是通过用户的记录,分析如何精确投放客户喜欢的广告,已赚取流量或者是赚取直接的金钱。
前两章偏向于新手教程,让您熟悉AI是怎么操作,以及是怎么分辨用户群体,第三章我个人感觉才是游戏主要内容。
第三章节的故事背景是在2019年透过AI投放政治广告引导民众,总统成功当选后成立的NSA《安全卫士》项目,某种统合了网路上99%内容及政府资料的全民分析及监控系统职能的AI,而我们就扮演2026年即将上工的一名安全卫士项目部门员工。
第三章需要作出的选择比较多,文字内容也比较多,主要讲述了AI是怎么辅导主人工,(因为内容可能涉及剧透就不多阐述了)
附加内容主要是模拟2026年的一个APP,通过点击手机上的功能收集内容。
游戏总体比较无聊但又很有意思,画风比较简约,主体都是黑白色搭配,背景音乐我是循环了很久,游戏采用的议题内容很新鲜,让我们了解到接触不到的一面,虽然游戏目前内容较少,不过作者后续保证的更新,以及游戏大体上个人还是比较推荐这款游戏的。
个人感觉目前内容比较少,差不过打完一周目只需四五十分钟左右,游戏虽然一共有四个章节,不过前两章节偏向叙事科普介绍,只有第三章才能感觉到一点点游戏内容,不过据说官方会继续更新这款游戏,目前在做编辑器,开放创意工坊让玩家来填充更多的内容,以及官方后续会更新大型的章节内容,公告说的更新内容比较多,这款游戏还是值得期待的。游戏目前原价18,首发折扣12,建议大家可以先加愿望单,等打折再入手。
这个游戏刚玩的时候,感觉挺没意思的,当我通过以后,我坐沙发上想了很久,这个游戏里面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AI不仅可以引导你的兴趣,也可以引导你的态度。”那么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我们喜欢的东西,我们追求的东西真的是我们内心想要的吗?这个游戏最恐怖的地方在于,你现在所有做的事情,以及你的过去都被AI监控,包括你的隐私,你的思想,甚至是你的未来。
游戏内有很多梗,以及讽刺了很多内容,我个人觉得这个游戏是开发商在抱怨或者说是在想我们诉说。游戏里面涉及到了隐私监控,舆论引导,后台操作等方面,这涉及到了很多内容,现在几乎所有的APP都会收集用户数据,甚至是实名认证,那么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你确定你是安全的吗?
虽然游戏内容是虚构的,但是现实生活找那个是不是这样的呢,你我都不知道。
这个游戏还有个让我感兴趣的地方,就是——兴趣推广。
可能我从steam了解这个游戏就是AI操作的,可能你们看到这篇评测也是AI操作的,那么现实生活中的个别缘分,真的是缘分吗,确定不是人工智能后台操作的吗,这样想一想,玩完这个游戏以后,其实我已经起了起皮疙瘩。
最后关于成就:
成就比较简单,个人感觉也比较好看,通关以及无错过关就能完成,有不懂的也可以去搜索社区指南,有成就介绍哦。
玩了这个游戏感触良多,这篇评测就写到这里吧。非常感谢大家的观看。
QQ空间
微博
微信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有着许多的作用;疑难解答,知识呈现,自动识别,智能规划这些都在人工智能的工作范围内,而人工智能的再一次拓展与人类进行对抗也让人工智能发展与否成为了一个严肃的话题。在游戏界中,人工智能的运用并不少见,玩家们也更喜欢用其英文简称——“AI”;在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游戏中敌人AI也是可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这同时也是很多游戏厂商所追求的AI打造。在大部分制作方都在考虑如何做好AI的时候,国内制作人“内购人生”制作了一款让玩家自己去体验AI工作的游戏——《假如我是人工智能》。
在前两章的主线章节中,《假如我是人工智能》给玩家提供了一份在“瀑布新闻”的AI工作——收集并分析用户信息,再把符合的内容推送给用户;其中游戏会提供用户的年龄、工作和浏览内容情况等信息,能够让玩家足够地去了解这个用户,而在这种模式下的界面中,也有一些信息能让了解一些关于人工智能和此类APP运作模式的知识。在推送内容方面,制作人“内购人生”也是将近期的网络流行梗放进了游戏中;这样的做法可以让玩家对游戏的内容有着更多的兴趣,能够耐心地将这个用户浏览了什么和对这个用户进行分类。前两章的终结任务便是将想推送的内容直接推送到用户眼前,玩家仅需对用户分析后贴对应标签便能过关,值得一提的是推送的标题也是能够随着标签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玩家便直接看到推送标题的文字表述。
但在新闻内容上的表述,《假如我人工智能》仅把新闻标题和用户互动信息呈现给了玩家;玩家并不能够亲自点进去看这些标题有趣的文章,而在界面中所能互动元素也不够多,大多数是视觉信息,如果玩家并不能理解一些网络流行梗,会有一种玩游戏在做题的感觉。
《假如我是人工智能》主线章节总共有三章,而三章主要靠时间关系进行连接起来。第一章作为过往,讲述了AI在推送新闻时的作用,这也是互联网逐渐开始用AI筛选的时代;第二章则来到了现在,讲述了AI在推送新闻的同时推送广告甚至是推送政治相关的内容;而第三章发生在未来,呈现了一个AI高度发达的互联网世界。从主线章节完成度来看,《假如我是人工智能》表现只能算及格;笔者在游玩主线章节仅花了40分钟,在这极短的流程中,《假如我是人工智能》能让玩家们知道人工智能的工作方式,以及科普一些相关方面的知识。在前两章中,《假如我是人工智能》的游戏性主要在于信息收集与梗的发现;而在第三章中,《假如我是人工智能》采用了与前两章完全不同的流程方式:有配音,有动画,也有大量的文本内容。在前两章的AI工作铺垫后,第三章为玩家带来的现在人们对AI“滥用”后的一个未来,以这种未来用作“反面教材”来直接将作者所想表达的呈现给玩家,这种直接也弥补了短流程的情感铺垫,能让玩家知道这款游戏究竟到底想说明什么。
但面对不想花长时间去阅读文本的玩家,对这种表述方法并不能很好地接受。因为《假如我是人工智能》主要表达就是通过玩家对大量文本的阅读,接收作者想表达的来引起自我的思考或认同。面对不够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假如我是人工智能》并不能满足大部分玩家的口味,也使得一些玩家认为游戏性不足,更像是一篇长文。
《假如我是人工智能》作为一位由独立游戏制作人制作的游戏,对其整体游戏系统封装并不能做出太苛刻的要求。但笔者在首次打开后,面对较大的BGM声,自然想去游戏设置中调整音量,但在游戏主界面中并未能找到游戏设置,在之后的游戏开始到完成主线章节都无法调整。不仅如此,游戏默认打开为窗口模式,默认的游戏大体框架也并未铺满整个窗口,这些也无法进行调整。虽然这些问题并不算什么大问题,笔者也能够克服这些问题,但这些小问题对于《假如我是人工智能》的整体感受有一定的减分。
《假如我是人工智能》为玩家呈现了当今科技界的热门话题——AI的滥用。在一些玩家并不能接受的地方,其实更像是制作者一种给玩家的体验方式,如玩游戏在做题的感觉,其实正是AI所做的,正是因为做这些事情像做题,人们便把这件事情交给了AI去去做,这也是滥用AI的开始。“内购人生”制作这款游戏的意图便在于将人工智能看似高大上而严肃的话题用游戏的方式去轻松地演绎给玩家,让所玩的玩家有一定的收获并产生自己对人工智能的新看法。从这一点来看,《假如我是人工智能》无疑是成功的。
《假如我是人工智能》从国产独立游戏的层面来看,或许其不能称的上是优秀的作品,甚至对其的游戏性也有一定的争议,但在表达的对象来看,制作者敢去想也敢去制作这种没有的体验,在国产独立游戏中有较大的进步性。在解锁所有内容后,《假如我是人工智能》在游戏之外也给玩家提供了相关信息,这样的游戏内外的联动也是现在国产游戏所热衷于去做的。
+++有一定的科普意义
+++能够得到游戏之外的收获
---游戏内容目前太少
---游戏性有一定的争议
作者:四川农业大学评测组-白宇
喜欢请关注本评测组和我们的博客。致力于每篇评测入木三分。
QQ空间
微博
微信
笔者拿到的是《假如我是AI》的内测版本,该测评写于正式版发布之前。
作者用自己最喜欢的独立游戏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很多人都想过又不敢深想的问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最后,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一个怎样的世界?到底是更好的世界,还是一个乔治·奥威尔式的世界?
《假如我是AI》让玩家扮演一个分析用户行为模式的AI,得以站在云端,以AI的视角来理解大数据是如何运作的。
事实上,在2019年的今天,我们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游戏中的一些情形早已在现实中实现。当你在搜索引擎里搜索了一些内容,转天你就会发现,跟你的关键词有关的广告,新闻,推送消息,都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方式出现在你眼前。
警惕性高的人会明白,自己的喜好又被AI窥探了。AI又在以自己的算法,自以为是地,傲慢自大地,为你进行了一次“私人订制。”正可谓“你能看到的,都是AI允许你看到的。”
作者内购人生在这款游戏的steam页面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概括地十分精辟:
在蒸汽平台,你能在首页看到假如我是人工智能 而别人不行,是因为蒸汽的AI根据你的使用记录推测你可能喜欢这款游戏。
在新闻平台,你的主页上全是单机游戏相关新闻而别人不是。
在购物平台,你在主页收到了游戏主机的广告,而别人收到的是运动鞋。
现在,你几乎找不到没有采用个性定制的地方,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比过去更加不同。
那么当一切你能看到的东西都由AI决定时,你觉得它会根据你的需要为你定制呢,还是根据它的需要为你定制呢?
新闻平台会不会把一些说他坏话的内容藏起来不告诉你呢?
你在购物平台搜索一件商品,AI希望能你购买哪件呢?它会根据什么顺序排列呢?
你搜索么?
搜索引擎真的把所有符合条件的结果都列出来了么?
它按照什么规则排列先后顺序呢?
不会偷偷把一些藏到100页以后么?
智能拦截广告就只拦截广告么?
智能过滤虚假信息就只过滤虚假么?
……
那么当所有平台的数据被NSA汇总,他们能用AI做什么呢?
假如我是人工智能 会讨论所有这些事:你的数据怎样被收集、怎样被分析、最后怎样反过来影响你。
这款游戏的测试版共有三个章节和一个附加章节。三个章节对应着三个年份。
章节一是2013年,玩家扮演一个社交类APP的AI,要从用户的操作中分析他的喜好,在右边的框框内选取1-3个关键词,推荐用户可能喜欢的内容给他。
在这个过程中你将明白AI怎样从你在APP的操作中了解你的喜好,并逐渐通过学习来深度地掌握你的形象,为你推送你最有可能喜欢的内容。
章节二是2019年,也就是今年。玩家的推荐变成了广告内容,玩家要准确的找到用户的痛点,提升广告点击率,帮助平台获得更多收入。这些广告里既有可以为平台带来经济收益的商业广告,也有能够带来政治收益的形象广告。作者还插入了科普,为玩家介绍"社交舆论网络干扰选举"的基本操作原理。
这一节中玩家将要从右侧栏中选出用户可能会感兴趣的广告内容。如果选择的选项中有不正确的,作者会提示有用户不感兴趣的内容并让你重选,而如果少选了作者会提示你没有选全,但是依然能通过,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很好的设计。这给了玩家一个无限试错的机会,况且有时候这种答案并非作者所刻板规定的那么绝对,我曾经在我很确定的答案上被作者所“设定”的答案卡住了很久,只能不断取消自己的选项来找出究竟是哪个选项跟作者的设定所不同,而哪怕只选取一个符合的选项也能过关,我不觉得这是一个合理的做法。
章节三则是一个未来的情景,2026年。作者在此做出了预测,不到十年以后,推荐算法和AI更加普及,玩家将通过各种各样的AI来监视两个生活在被未来安全监控系统掌握的美国(实则或许是我国)的生活情况了解及AI对他们生活做出了哪些影响。或许读懂了这一章,你就能理解有些人对美国棱镜计划曝光的内容感到深深后怕的原因了。你将了解到如果政府愿意,他们对你的监控究竟能到达哪一种程度。
然而本章玩家的操控被大大地限制了,玩家从一个参与者变成了一个旁观者,被动地接受着右侧栏中作者所灌输的世界观设定和科普知识。只能不断地点点点,而作者为了确认你有在理解,每隔几段话就会提出一个问题,以有限的次数让玩家选出正确的答案。趣味性减半,但是的确能学到不少知识。
唯一开放的附录章节,为我们展示了作者设想中的一款未来的社交APP,依旧有大量的科普文字,玩家在整个游戏过程中能进行的操作仍然有限,只是通过点击这个APP的UI界面来收集作者对这些界面的讲解。
如前所述,或许对于对这个题材并不感兴趣的玩家来说,这款游戏根本就是垃圾的粗制滥造,只有网页flash同人爱好者所做的小游戏的水准。毕竟它的美工很草率,玩法也很单一。但是作者自《前程似锦》以来一直都是一个很有创意的人,这款游戏的立意相当有深度,作者对这些令人担忧的问题看得也很透彻,为我们科普得也还算明白,以至于我也明白了AI大数据推送的基本原理。此外,这款游戏在玩法上本身也很有潜力,只是测试版并没有为我们展示出这一点来。
首先,根据用户浏览记录和支付记录为其推送文章和广告的这样的核心玩法,是很有拓展潜力的,如果能开发出无尽模式或是支持创意工坊,让来自玩家们源源不断的创意涌流,再改进一下判定成功与否的机制,相信有很多玩家都会对这个模式感兴趣。希望作者在后续的更新上能够好好考虑这些内容。
依稀记得《底特律:变人》的开头里有这样一句话:
这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是我们的未来。
个中滋味,我们有所先觉,但是无从改变。
QQ空间
微博
微信
本评测基于3月29日更新版本,游戏(含多次游玩测试)时长2小时。
近年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概念不断深入人们的视野,也成为了计算机方向主要的讨论话题。同样的,以AI为题材或者带有AI元素的游戏也是层出不穷。
但是仔细想一想,在提到AI的时候,我们联想到的,似乎更多的是未来科技,赛博朋克,机器人这样的场景,而类似《旁观者》和《不要喂猴子》这样的游戏,与现实生活间又有着“反乌托邦”带来的距离。
于是有了《假如我是人工智能》这款游戏,它真真切切的告诉我们,AI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它想,人们就没有一点隐私,这也是这款游戏的创新之处所在——人们利用AI的同时,AI也在侵入我们的生活。
游戏的主要工作分为三章,前两章的可玩性比较高,需要玩家观察用户的资料,来分析用户的喜好,观点,以及挖掘用户不为人知的形象面,目的则是为了精准推送信息,赢得用户并且引导用户。游戏界面配置很简洁,上手简单,新手引导也很到位,左下方的信息栏加入了一些作者的碎碎念,为平淡的AI工作增添了不少乐趣。
遗憾的是,游戏的每一章太过简短,推送内容的关卡用一只手都能数的过来,大大降低了可玩性。另外,因为在推送时可以不断尝试知道完全正确为止,这种即时yes/no的反馈其实是缺乏趣味以及挑战性的,就像玩超级马里奥的时候每一次死都能原地复活一样。
- 章节一2013:你将扮演一个推荐引擎的AI,你要从用户的操作中分析他的喜好,推荐他可能喜欢的内容给他,用准确的推荐赢得用户。在这个过程中你将明白AI怎样从你的行为中分析你的形象。
- 章节二2019:你继续为用户推荐内容,但这次推荐的内容是广告,你要准确的找到用户的痛点,提升广告点击率,帮助平台获得更多收入。在这个过程中你将了解所谓的"社交网络干扰选举"是怎么回事。
游戏的第三章则更倾向于作者向玩家传递信息,所以整个过程几乎是一直在点点点,左边点完点右边,配合大量的文字,以及左边的示意动画。尽管动画的手绘风格不错,并且部分场景加入了配音,但是这样的过程未免显得有些枯燥,甚至有些问题带有一丝阅读理解的意味。
作者设计这一章的目的或许并非游戏性,而是为了引起玩家深入思考,并且能够系统的从实例中感受到,AI是如何获取着人们的隐私信息,并且对人们的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现实未必如此,但是我们拥有这样的技术条件,就会有隐患存在。
自定义版块则是拥有附录内容,附录一依旧是大量的文字,不过加入了收集解谜元素,即通过点击各处画面,来解锁右边的文字信息。玩家在整个游戏过程中能进行的操作相当局限,只有点击而已。哪怕是收集关卡中的上下箭头,点击之后也并不会使屏幕有滚动效果。
让我们来品一品这个推荐配置。
推荐配置:
- 操作系统:Windows 12
- 处理器: Intel Core i11 Intel 11990NB
- 内存: 1024 GB RAM
- 图形: NVIDIA TITAN VI 512G
- 存储空间: 需要 200 GB 可用空间
- 附注事项: 其实我做了一个大型超沉浸虚拟现实游戏,但是如果你达不到这样的配置就只能看到截图那种效果
作者确实是一个碎碎念很多的作者,对于配置的要求也确实是很低。事实上,这款游戏只要不是什么古董机,基本都能玩。游戏在画面上模拟了电脑手机的UI设计,结合手绘以及实体图片,整体风格较为简洁美观。
但是作为玩家,必然要求要严格那么一丢丢。作为一款小体量的游戏,《If I am AI》在玩法上是多样的,每一章的玩法都不同,那么在当前游戏框架的基础上,配置更多的关卡需求的资源并不算多(主要是文案)。
那么如果在现有的引导性关卡之后,建立随机关卡库,或者说随着后期编辑器的开放,将玩家制作的关卡包投入使用,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流程:个人单次全流程在1小时左右,并且不具备可重复游玩性。
内容:在内容上,作者提到在EA推进过程中会添加附加章节二(After Story、作者的话与很有趣不放出来总觉得可惜的分支内容)以及简单方便的编辑器。不过在与作者的交流中,作者也表示后续添加内容和本游戏的核心主题可能关系不大。
BUG:在第一版体验的时候有许多功能还没有放置完全,尤其是有时需要通过重启游戏来回到主界面。和开发者交涉之后,当天就上了第二版,整体游戏体验好了很多,但因为时间问题当时还有一些细节内容未处理完成。
游戏离正式发售还有一个月左右时间。希望在正式发售的时候,开发者能呈现给我们一个更加完整以及优秀的作品。
QQ空间
微博
微信
叽咪叽咪,每天都好玩!
从最简单的图片、场景识别;到战胜柯洁,名噪一时的AlphaGo,这些年,人工智能一次次刷新着我们的认知,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早已习惯了浏览器私人订制的主页,播放器自动推荐的歌单和steam每天推荐的探索队列,却很少有人关注这些推荐背后隐藏的故事。
多年前的3Q大战早已硝烟散尽,但大家对“隐私”的诉求却从未停止。但却很少有人纠结,这些大多数时候都能契合我们心意的人工智能,究竟收集了多少我们的资料和习惯,又经历了怎样的学习与归类,才能做到这一地步。细思恐极,不是么?
毕竟用户所做的事情只是使用罢了。科技黑箱最大的便利之处就在于你无需知晓复杂的功能背后的更为复杂的实现原理,但也正因如此,黑箱也可以成为别有用心的人的工具。窥探使用者的隐私,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改变使用者?在黑箱内发生的事情,我们一无所知。
而假如我是人工智能这款游戏,便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一个窥伺黑箱内部的机会,尽管只是一瞥,但也足以藉此窥伺全貌。
此游戏尚处在EA阶段。目前来看,游戏包含三个主要章节和一个附加章节。按作者发布的计划,后续还将有一个附加章节和基于已发布章节的编辑器推出。
章节一二中,玩家扮演人工智能,利用虚拟用户的浏览历史,评论,个人信息甚至是支付信息等条件,归纳出用户的兴趣,进而向用户推送新闻,广告和竞选主张。通过这一过程直观的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和人工智能对用户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章节三中,时间来到推荐算法和AI更加普及的2026。在这一章节,玩家将通过第三方视角,更为直观地了解AI是如何利用“棱镜计划”得到的数据,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对用户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的。
附加章节一则是一个要素收集关卡,向用户展示了一个2026年的社交应用。
单纯的从游戏的角度而言,这部游戏是不及格的。并不算丰富的内容,略显平庸的画风,类似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的玩法,还有那算是可有可无的配乐。凡此种种,都注定这部游戏只能归于“喜加一”的行列,游戏时长极短,重复游玩几乎不可能,受众极为有限。
但就选材和简单的内容背后蕴含的丰富意义来看,这部游戏又有很多加分项。
首先,游戏中暗含了许多最近几年热度很高的人物和话题,极为贴近现实。
其次,游戏中对AI工作机制的阐释发人深省。在游戏中,我们看到了AI如何访问历史等资料,分析出用户的习惯,并对用户进行诱导的全过程。小到一场选举,大到一个人的价值观,AI利用无孔不入的社交网络,影响着我们的观念和态度。我们看到的,永远都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再掺杂上我们自己的想象。而对于这一切,我们还会觉得理所当然。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从这些来看,这款游戏与Orwell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总的来说,这款游戏的亮点有限,但足够发人深省。
QQ空间
微博
微信
草稿列表数量已达上限,若继续撰写将无法保存评测草稿哦~
微信扫码进入微商城购买
登录成功!